卫哲,32岁担任500强企业的CEO,36岁执掌阿里,之后又华丽转身,创立嘉御资本,成为管理百亿资产的投资人。
在他的带领下,嘉御资本仅用十多年,就孵化出30多家独角兽企业乃至超级独角兽企业,其中包括泡泡玛特、安克创新、沪上阿姨、思摩尔国际等知名品牌。
而在如今人人喊着生意难做的情况下,他投资的泡泡玛特在两年时间,市值暴涨超10倍,突破3300亿;
他投资的沪上阿姨,在2024年年底门店数量达到近万家,并在今年成功登陆港交所;
他投资的安克创新,研发的产品连特朗普都在用。
从消费到出海,从出海再到科技,卫哲和嘉御资本仍在不断地扩张版图,投出一个又一个传奇公司。
人们惊叹于他的投资眼光,也好奇为什么是卫哲和嘉御资本投出了这些企业?
谈产业:出海与科技
1. 谈出海
问: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出海?包括前段时间的中美关税战,尽管它目前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但长远影响会有哪些?
卫哲: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写到我们继续看好全球化。在关税战爆发时,我们把所有投资的企业拉到一起在线上做了场交流会,这个会是4月的第一周,当时我在会上做了3个预测,这三个预测和之后1个月中美达成的关税过渡性方案几乎完全一致。
不过要注意的是,为了控制风险,我们对跨境出海提出了两个分散,一是分散市场,过去主做美国市场的,不是说要刻意减少美国份额,而是要发力增加美国以外的市场布局,比如欧洲;二是分散制造,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式制造,打造中国以外的制造供应能力。
另外,今天企业设计出海的思路要转变为生来全球化——Born To Be Global,如果你还是仅立足于中国大陆,那其实对出海这个事,你是没有去思考的。
拿嘉御投的一些企业来说,我们在2018年第一次中美贸易战之后,就跟我们的企业按照“三个有”来做,有共识、有能力、有闭环。
我们要求被投企业在东南亚放20~30%的产能,没有能力我们共同来建,然后有闭环,尤其是美国业务占比超过50%的企业,我们要求他们的产能目标至少在30%,所以这次关税战一打,我们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受到影响。
今天大家可能很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出口不仅要详细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各个环节,还要追溯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链。
附加值原产地的逻辑没有问题。我在20多年前代表百安居集团负责整个亚太区采购,就有很多原产地证明的要求,全世界这都不是新鲜事。
问:对中国创业者来说,今天出海是否还有机会呢?
卫哲:我觉得是永远有机会,全球化是比消费还要永恒的赛道。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成本驱动”,用低价抢占市场,现在是“效率驱动”,用已验证的技术、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创造结构性优势。
而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出海创业要做到针足够细,要能扎进去,立足在一个新的细分赛道领域。 记住当你开始要改变世界时,起步做的事儿都很小。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创业不成功找很多理由。
2. 谈科技
问:AI是科技的大趋势,你们对AI有什么观察?在之前的采访中,你提到过一个观点:AI领域的DeepSeek是一个效率极强的公司,如何理解?对于前沿科技行业,你还有哪些新洞见?
卫哲:我对AI的未来有“三用”和三个预测。 这一次的AIGC就是深层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诞生,本质就是三点: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但决胜是用得起。所以DeepSeek的腾空出世证明了,用得起是关键。DeepSeek的核心是,把训练成本降到别人的1/10甚至1/20。
用得起就意味着创新,哪怕像AI这样的技术创新,也不能牺牲效率。我认为DeepSeek是世界上目前效率最高的。而这样的创新也要基于用得起,甚至不能打着创新旗号,不惜代价创新。这是DeepSeek给所有想做创新的人的最大启发。 DeepSeek不是简单的国产替代,不像其他很多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那样,基本逆向复刻国外。自古华山不是一条路,我们要尊重国外一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但不要迷信。我们可能暂时不如美国用的好,但我们率先实现了用得起,并且我相信中国的90后、95后、00后创业者,相信中国工程师红利,他们将不仅仅是数量的红利,也是质量和创意的。
此外,我在书中也谈到对未来AI科技的发展有三个预测。 第一个预测,未来手机中的APP将减少一半。 现在的APP,本质上还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譬如要完成一件事,从下高铁到订酒店、订餐厅、打车等,需要4-5个APP。但未来只需要一个生活助手AI,就可以解决以上全部问题。 第二个预测,未来人类一周工作时间会降到4天以内。未来随着AI+机器的普及,它会代替人类完成部分工作。 第三个预测,未来20年内人类平均寿命活到100岁,AI+医疗就是生产力革命。
如今,当AI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球,这位资本市场的“船长”手持罗盘,不追风口,只循航道。在卫哲看来,AI的泡沫是啤酒泡,下面有坚实的液体;而穿越泡沫的唯一路径,是那扇名为“效率”的窄门。
6月7日,卫哲回到了他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几十年前,他在这里推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几十年后,他站在这里,为学弟学妹们解读另一扇窗——人工智能(AI)。
“今天我们不谈AI,就像三十年前我们不讲外语,都可能要出局。”卫哲身着考究的黑色西装,语速平稳,逻辑清晰。
从万国证券到百安居,从阿里巴巴到嘉御资本,卫哲见过烈火烹油的繁盛,也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时刻。
如今,作为管理着超200亿资本的投资人,他更像一位手持戒尺的“老师”和一位躬身耕作的“农夫”,为这个喧嚣的时代,注入一份稀缺的清醒与定力。
AI的啤酒泡:用得起,才是决胜局
“这次AI有泡沫吗?既然有人问,答案是肯定的。”
面对当下最火热的议题,卫哲毫不避讳。但他随即将泡沫一分为二:“Web3.0是肥皂泡,一戳就破,因为它没有和任何实体经济结合。而AI是啤酒泡。”
啤酒泡的产生,需要一个空的杯子和快速倒入的酒。2022年底横空出世的生成式AI,面对的是一个几乎“空白”的产业杯子,而资本则如倾泻的酒液,泡沫因此而生。
“一杯啤酒有20%的泡沫,是好喝的。”卫哲坦言,他可以容忍理性的估值溢价,但如果泡沫高达80%,“那就是进了黑店,我宁愿等。”
如何穿越泡沫,找到啤酒本身?卫哲给出了他的三字诀:“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而核心的决胜点,在于“用得起”。
他回忆起30年前给“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当秘书时,那部价值两万、重如砖头的“大哥大”。
“那时一个‘大哥大’2万块钱,我第一个月工资是700块,相当于我30个月的工资,而且每一分钟的通话费要五块人民币。‘大哥大’好不好?很好,能用得上。”卫哲说,但用得不太好,因为有一两公斤重,像砖头一样,通话信号也不好。“从少数人用得上,到后来用得好,但最后核心还在于用得起。”
从“大哥大”到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技术普惠的路径,本质上就是一部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让大多数人“用得起”的历史。
“所以,中国的AI之路,不应该、也不可能复制美国‘高举高打’的模式。”卫哲分析说,美国巨头一个季度动辄150亿美元的投入,以及在高端芯片上的技术壁垒,决定了我们无法简单跟随。“自古华山一条路,如果那条路不能走,可能背后有风景更好的路,只是以前没人走而已。”
这条“风景更好的路”,核心就是率先解决“用得起”的问题。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正印证了他的判断。
“它最新的版本和美国顶尖的还有差距,但无所谓,它的成本是别人的二十分之一。这才是真正的冲击波。”卫哲眼中,这并非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更聪明的“替代方案”——以效率为王,用更低的成本,让AI技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背后,是他一以贯之的商业哲学——效率为王。
从增量到存量:效率,企业的生命线
“很多人还生活在三年前的增量经济时代。”卫哲一针见血。
他将企业经营比作开车。“增量时代,油多、油便宜,你可以不计油耗,只追求速度,因为下一个加油站很近。现在进入存量时代,加油站远了、油也贵了。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每百公里的油耗降下来。”
这里的“油”,就是资本。在资本变得稀缺和昂贵的当下,效率取代速度和规模,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指标。“不是不讲速度,而是在效率可控的前提下追求速度。为了提升10%的速度,牺牲100%的油耗,这是不惜代价,是愚蠢的。”
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几乎贯穿了嘉御资本所有的投资逻辑。他不喜欢“风口”和“窗口”这类词,因为“风会停,窗会关”。他只投“趋势”,因为趋势不可逆。而判断一个企业能否在趋势中胜出,关键就看其“效率基因”。
柔宇科技的倒下,是他口中“不讲效率”的典型反例。“折叠屏是趋势吗?是的。但为了创新不惜代价,融了近百亿还是会死,死就死在效率上。”
相反,他津津乐道的泡泡玛特,则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正面范本。
解码泡泡玛特:IP帝国的效率秘籍
谈及泡泡玛特,卫哲首先纠正了坊间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王宁(泡泡玛特创始人)到处找钱没人投?这是不对的。2018年后他就不再融资了,他没有找投资人,也没有很多投资人找到他。”
嘉御资本能投进去,并非“雪中送炭”,而是“价值共创”的结果。“我们帮他从0到1一起搭建了会员体系,创始人为了感谢我们,才帮忙找了老股转让我们。”这恰恰体现了嘉御“看好看懂帮上忙”的投资理念——在给钱之前,先提供价值。
卫哲坦言,Labubu火爆全球的“三个出圈”——盲盒出圈、人群出圈、国家出圈。
“其实盲盒的传播力是不够的,因为你买了盲盒放哪儿?你可以放家里,有的办公室能放,有的办公室不让放,所以你买了却没有别人能看到,他没有社交属性,没有传播力。”卫哲说,现在Labubu,大家最喜欢的是挂件,挂在包上,你看是不是他有社交属性了!
第二个是人群出圈。原来盲盒以Molly为代表的,基本上在20岁左右。一般离开大学工作一两年以后,可能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反而就不太玩盲盒了。但Labubu这次是中年、女生都没有抵抗力。
第三个就是国家出圈,Labubu是在欧美先火的,然后在泰国,其实中国已经是后知后觉了,是在国外先排队,比我们中国排队早。
不过,泡泡玛特能持续在全球创造爆款IP吗?这个秘籍是什么?有方法论吗?
“秘诀是什么?是用互联网的方法,做低成本试错。”卫哲分享道,泡泡玛特有两个最大的成本中心:IP赌错了,开店选错了。而他们用一套高效的机制完美规避了风险。
“泡泡玛特到现在依然在举办潮流玩具展,这相当于是互联网游戏的‘内测’和‘公测’。把几百个设计师的作品拿出来,让几万名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谁卖得最好,就推谁。而不是几个创始人在会议室里拍脑袋。”
“商场里的自动贩卖机和快闪店,则是开店的‘先行测试’。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测试点位的人流和销售转化,成功率高了再开大店。”
这套打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效率为王”思想。它将传统文创产业最不可控的“爆款概率”问题,转化成了一套高效率、高成功率的工业化流程。
也正因如此,在卫哲看来,泡泡玛特的影响力,“至少会持续一代人”。
邮件群发 | Copyright © CACLP体外诊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5883号
Powered by 网至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