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20万新发肺癌病例,其中75-80%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从5年生存率来看,肺癌4期有比较多的靶向药、免疫抗体药物,5年生存率也非常低,不足10%;但0期1期肺癌成活率达到90%以上,所以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现在治疗癌症最好的手段。
从目前国家的形势来看非常严峻,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统计,当前肿瘤患者超过1000万人,随着中国老龄化严重程度的加深,肿瘤高危人群预计超过2亿人。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在临床上检查意义明确,收费相对合理一些新型检测项目,通过KIP这种方式给予支持。去年国内上市了3、4种高通量的产品,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早癌筛查应引起重视的问题。肺癌早筛未来市场容量非常大,根据JP摩根和高盛预测未来5年,整个肿瘤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
肿瘤的检查手段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筛查和肿瘤穿刺活检术,有一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的机会。但是这些方法也会存在假阳性、敏感性低还有创伤后的问题。所以相对于无创敏感性技术,液体活检肯定是整个未来市场的需求。
目前液体活检的三驾马车主要是ctDNA、外泌体、CTC分别对应肿瘤脱落或者游离到血液里的DNA、囊泡跟细胞,这三种在肿瘤的晚期比较常见,随着部分产品已经上市,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例如:GRAIL、为真集团、恺尔生物、贝瑞基因......
为什么血小板肿瘤早期更能灵敏的检测呢?
从技术讲原来也是可行的,与肿瘤或其肿瘤微环境接触互动过程中,血小板的状态及功能将发生变化,该变化同样会反应在血小板的核酸上。目前可以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活动四到六万种基因转录本构成,庞大的信息为复杂多样的早期肿瘤检测提供乐物质基础。结合其学习算法分析血小板核酸图谱变化,能够稳定准确地区分来源于健康人与肿瘤携带者的血小板信息。
从流程上也比较简单,外抽血、分离血小板提取IAN进行通量测序最后进行分析,这个结果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以做中晚期的辅助治疗及术后检测。血小板本身属于身体内,不属于肿瘤脱落的东西,但是他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跟肿瘤一直存在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并且血小板在血液中的分度非常高,他是第二丰富的细胞类型,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在早期检测方面优势也非常明显。
首先,要解决血小板分离的问题,因为血小板分离纯度不够是没办法进行后面检测工作的。我们开发血小板分离体系跟相关的试剂盒可以达到六个(0.999999)的纯度。
其次,高通量技术,我们有自己开发的单细胞测序优化过来的试剂盒,针对整个血小板的微量特征和后面的捆绑监控,保证数据稳定性的同时把整个成本降低下来,单次的检测300元左右。
再次,数据库的建立,算法程序有优化功能。从血小板的分离到核酸提取到文库构建到完整试剂盒都有专利的布局,还有软著文章、商标甚至还有科研的立项,都有比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
本文根据亮·检验项目路演整理。